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专家学者谈荒漠化治理
编者按:6月15日,本刊会同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中共甘肃省武威市委、市政府、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举办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民勤荒漠化防治研讨会暨‘拯救民勤·关爱大地’生态援助行动”活动。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人士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我们将这些领导、专家的发言摘发,以便广大读者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荒漠化,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姜春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关注民勤 关爱自然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下,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民勤县在治理荒漠化方面也做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包括植树造林、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等,民勤广大干部群众都参与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可贵的经验。但是,由于上游来水锐减、水力资源利用不当,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用水激增、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森林乱砍滥伐等原因,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并落实在行动上。

  •  召开“石羊河流域民勤荒漠化防治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们,能够解放思想、集思广益,深入分析、查找民勤沙化加剧的根源,研讨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力求深化认识、创新思路,获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曲格平(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会长)

   民勤的水资源总量比以色列要多

   应该保护现有的草原

   三年前我参加过国务院一个科技规划会议。我是作为专家顾问组成员参加的,参加规划的过程当中,我们讨论了西北荒漠化的问题。全国荒漠化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在不断扩展,当时在国务院讨论的所有问题里头,大家都感觉到荒漠化是所有困难当中最大也是最难找出有效办法的问题。怎么办?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接近四亿。在国际上有一个标准,荒漠化土地上人口的承载率有一定的标准,比如一平方公里多少个人,我们现在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还有第二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这些人们移走,移到合理的线路,找一个适宜人口生存的地方,也不现实。研究来研究去啊,确实西部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靠我们的政策对路,思路的对头,真正按照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处理。要按照中国现在的情况,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生态规律。在生态能够允许存在的基础上发展。

   第二,没有水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次规划会当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搞城市发展,搞牧业发展,搞工业发展,要看看那个地方有没有水,有多少水,以水来定发展规划。我们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持续恶化,从历史上看很重要的原因,对水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这一条怎么能够改变?如果水开发不合理,这个地方的恶化趋势很难制止。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最大限度地节省水。民勤的水资源总量比以色列要多,以色列号称世界的绿色厨房,可以大量的把农产品出口,它就是在这么一个非常少的水资源的情况下做到了合理使用。我们在这方面应该还是大有潜力。县委,县政府一定要把水的合理利用当做大事来抓,把节水工程切实搞好。

   第三点就是刚才谢县长讲话当中讲到的,局部有所改善,整体还在恶化,这是对民勤总体的估计。如果是这么一种状况,应该保护现有的草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怎么做呢?中国各个地方一定有比较成功的比较成套的经验,比方说对严重退化的土地实行封地,轮种,牲畜圈养 ,都是可以解决目前土地荒漠化非常有效的做法。

   最后我想提的是,姜春云同志主编过一本书,《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我觉得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他把我们在生态保护方面五十几年的经验,成功的、失败的都加以总结,加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九大发展战略。希望大家有机会认真看看。

   刘恕(中国科协原副主席、荒漠化治理研究专家)

   民勤对我的震撼伴随了我一生

   我们不能把干旱当成旱灾

   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

   我今天想谈的就是治理荒漠化的观念、知识、对策和自我超越问题。

   我和民勤关系很密切,我从苏联回国,第一个下乡的地点就是民勤,我是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没下过乡,当时从很发达的苏联回来,见到1961年的民勤乡村,遇到一个个衣不蔽体的农民,对我震撼很大。这个震撼伴随了我一生。

   我在甘肃省工作的时候,经常碰到群众问这样的问题:干旱和旱灾究竟是什么回事?干旱地区在世界领域里占到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中国西部也有大片的干旱土地,也占到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存在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主要是指水、热、土这些基本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上的欠缺,有的特别多,有的特别少。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农业资源短缺的地区,这种短缺是周而复始周期性的。甘肃的民谚说,十年九春旱,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干旱是不是就是旱灾呢?我觉得干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固有的周期的规律,这个地区必然出现干旱。但是旱灾是由干旱引起的农业减产、牲畜死亡、食物短缺而带来的灾难。我们不能把干旱当成旱灾。

   谁都离不开这些干旱半干旱土地。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们生存发展要解决的不是消除干旱——它作为一个自然规律是固有的,是周而复始的,而是要用聪明才智去解决如何消除干旱条件下的灾难。

   下面我讲的是荒漠化问题。联合国第一次荒漠化会议是1977年8月25日,曲格平主任带着我们几个人参加的。这个会议给荒漠化做了定义:荒漠化是一个人类问题;荒漠化是人类和一个艰难的变化多端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没有荒漠化。人类侵入了环境,但对它的敏感性和限度既不了解,又毫无顾忌,因此便引起了荒漠化。这是以人为主导提出的。联合国1994年有了防治荒漠化公约。这个公约上特别把什么是荒漠化提了出来:“荒漠化是气候变异,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着重说明荒漠化是一个土地退化的过程。

   对荒漠化的概念几乎年年都在争论,在1994年以前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从1994年开始,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这个公约里,不仅对荒漠化的定义作了清晰的界定,而且在这个公约里认定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对抗荒漠化的根本出路。我觉得这个公约印证了非洲的一句民谚:“贫瘠的土地产生贫困的人群,贫困的人群又在制造贫瘠的土地。”土地退化是由于贫困不得已而为之所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对抗荒漠化,主要是要消除贫困。这个公约提出的办法,是“土”的办法,非常符合中国的一句成语,叫作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之后,出版了一本书,叫《脚踏实地》,它有一句话:干旱是荒漠化的部分成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人为的结果。

   从事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什么?就在于消除贫困。消除贫困就是消除了产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消除了制造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有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叫作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这一计划于1948年开始实施,当时苏联南方(南部欧洲)是产粮的地方,但是当地常受到一种热旱风的袭击,所以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斯大林在30年代就想要建立一种防线,通过编制一个一个林带,像指挥千军万马一样,对抗干旱。这里面的错误是,干旱是不可以对抗的。他1948年就实施了这个改造自然计划,没有成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没有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粮食没有出现稳产、高产,自然景观没有好转,反而土地荒漠化有加剧的趋势。没有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热旱风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仅仅一个林带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指挥这个林带的人叫米森科,他在当时地位很高,把本来是一场学术争论变成严肃的政治问题,所有不同意见的科学家不能说话。他瞎指挥,强行推行单一的造林方法,不吸取多种人的不同见解,这是这项改造计划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这些事情提醒我们,在干旱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下,无论你是传统的农业,还是当代的技术,抑或是庞大的资金,都难以达到顺利开发的目的。前印度总理拉奥总结了这样一句话:“从干旱至洪涝或者贫瘠的盐碱地,这些土地的问题都是一般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要探讨特殊的方法。”前苏联荒漠所所长也曾说:“遗憾的是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的原理、技术和工艺都不能保证荒漠地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这些都告诉了我们,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有新的技术上的、观念上的、知识上的经验,才能解决这个最艰难的问题。

   可行的综合方法很多,包括在干旱地区筹集生态旅游,开发太阳能,放弃落后的农业耕种方式,开拓利用有限水资源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怎么样克服荒漠化呢,怎么样克服荒漠化在未来三十年所带来的问题呢?

   我想我们应该正确诠释什么是荒漠。我采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这个词条的阐述:荒漠的自然生产力比大多数自然条件低,植物缺水,而其他有机体依赖植物,这就意味着干旱条件限制了荒漠地区的辐射、温度及其他生长因素。否则,能获得地球最高水平的生态。这样,对于荒漠,如果把它的限制性因素解决,它可以创造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很多人认为21世纪荒漠地区将是我们农业开发新的空间。前些天召开的“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期间,阿尔及利亚环境部长说,我们不要总说跟荒漠抗争,我们要在荒漠中间寻求我们生存的道路,消除荒漠化。它应该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火花。大不列颠的百科全书对荒漠的解释认为当我们创造这些条件的时候,荒漠可以获得地球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这也是钱学森先生认为的。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讲的荒漠与荒漠化的作用。

   2000年前的汉代,就开发了非常先进的农耕,就是古老丝绸之路的地方。历史的场合中间,地区的发展受制于河流的演变和人类相互活动。我觉得民勤已经走出一条道路。他们找到了一个最长的发展道路。人们应该认真反思,应该尽量思考,采取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以河流为主,对整个河流进行管理,第二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方针。我觉得适当的措施方针来得很不容易。就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节约用水,利用废水。我觉得这几个方针充分反映了对这个政策的思考,对过去出现的问题的认识。我总觉得如果我们民勤走出路子,就不会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消除贫困是消除荒漠化的宗旨。我深信这一点。

   张德修(人民日报社秘书长)

   宣传防沙治沙是媒体应尽的责任

   温总理说:大地那几篇记述民勤的文章看了多遍

   发展沙产业将是振兴西北干旱沙漠地区的一条道路

  •  今年是“国际荒漠年”。荒漠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荒漠化是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环境退化现象之一,它威胁着10多亿人的健康和生计。人民日报《大地》杂志、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及甘肃武威市共同举办这个研讨会并发起“拯救民勤关爱大地”生态援助倡议,旨在进一步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民勤问题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以实际行动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这也是我们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200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又一次提到了民勤,并作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同年4月《大地》特派记者赶赴甘肃民勤,深入荒漠化腹地,有感于民勤沙进人退的严峻生态形势以及武威民勤广大干部群众与风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完成了长篇通讯《民勤之殇》。文章在2005年第10期《大地》杂志上刊发后,反响强烈。2005年第17期《大地》杂志继续以《感动民勤》为题对民勤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并全文刊发了有关领导同志撰写的评论文章。今年第6期《大地》杂志刊发了温家宝总理听取甘肃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陆浩有关民勤荒漠化情况及治理措施汇报的封面照片,并以《民勤:共和国永久的牵挂》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今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亲笔致信人民日报《大地》杂志,充分肯定《大地》杂志关注民勤、关注我国荒漠化治理等问题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温总理在信中写道,“那几篇记述民勤的文章看了多遍。我衷心希望《大地》办成一份有社会责任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刊物。每一个编辑、记者都能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走遍大地,到人民中间,用真挚、生动、感人的语言,反映真实的生活,表现人民的追求和大地的渴望。只有这样的刊物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为人民所喜爱。我愿《大地》越办越好。”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并发起倡议,也是为了落实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号召全社会致力于中国生态事业的爱心人士行动起来,关注与支持生态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发展沙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奋战在治沙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理解和关怀。防沙、治沙,在沙漠地区发展农业,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前途的事业。在荒漠地区发展沙产业将是振兴西北干旱沙漠地区的一条道路。各位领导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就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这些理性的声音、切实可行的措施,相信一定可以推动荒漠化治理工作和沙产业的发展步伐。我们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大地》杂志将忠实记录和反映同志们的实践与创造,与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同志们同行。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草业专家)

   荒漠化治理,跟经济建设,要同时关注

   种草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我是1950年从南京到甘肃的,半个多世纪,眼看着西北地区的草原、内陆、绿洲在变化。“十年九旱”是客观现象,与“十年九灾”是不一样的。谈到荒漠化的发展,自然与人力也是互相促进的,是一个恶性循环,反过来,如果是良性循环,就是治理有道,如果不反过来就是破坏有道。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想说的就是对于荒漠化治理,跟经济建设,要同时关注,不要偏废。如果这样做的话,就建议大家多考虑自然植物:草。少用水多采光,草必然能够比别的作物长得好一点。根据我的试验,在西北地区种草、小麦,一般最少节省17%—20%的水。种草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草可以跟土结合,草可以跟棉结合,新疆还能种棉,棉花很好,草棉共作,可以提高棉花产量,降低成本。草可以跟粮食共作,当然,草也可以单独生产。

   如果走这条道路,谨开荒,少用水,把草纳入我们的农业进程里。刘恕同志提到的荒漠化公约有七条,前三条基本都是社会的管理,农作制度的问题。农作制度应该改变一下,就会得到全新的生活。当然是不是可以考虑,这个地方找一个农业的试验田。结合新农村建设,搞一点土地结构上的农业改革,很可能使用地减少了,产量提高了,人民富裕了。

   如果我们措施跟上,民勤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个好的愿望应该说有实现的可能。罗布泊干涸是千年的过程。而民勤的干涸,不到50年。现在人类活动发展这样强烈,干预这样大,我们在治理荒漠化的时候,从整个的农业结构上看,能不能走一条新的路。我建议种草可能是很有前途的措施。

   民勤是30万人,人一时太多了,可以减少。但是这个“绿洲”意义是很重大的。咱们民勤的县长说,解放初期时候5亿方水,现在1亿方水,人增加了好几倍,水减少了好几倍。这个反差是荒漠化过程不能避免的。这里头,应该说自然因素是有的,但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上次我参加了农村水资源的考察,结论是民勤应该减少耕地面积60万亩。第二个,禁开荒。减少60万亩,能不能把收入的效率找回来呢?通过合理的管理应该可能。

   刘拓(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主任)

   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要实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下系统的考虑

   既抓生态工程又抓产业的发展

   民勤本身环境的恶劣性,是在长期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民勤生态的脆弱,我感到主要是这么几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石羊河流域。因为它是全国防沙重点地区,也是我们所确立的防沙的综合治理示范点。导致民勤水资源巨减的原因,一个是植被遭到破坏。五十年代森林面积是23万公顷。此后几次遭到破坏。毁掉将近10万公顷。第二个也还有一些上游、下游水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就是上中游的用水量增加,也导致了水资源巨减。第三个就是民勤地区由建国初期的20万人口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万人口,导致了水资源的下降。有的地方水资源下降了20米以外,并且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所以我们感到民勤的问题既有水的问题,也有沙化的问题。所以说民勤生态恶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问题。我认为在防治民勤绿洲的荒漠化恶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综合的治理,要实行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下系统的考虑,同时也要实行局部地区与整体的考虑。光考虑民勤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光考虑到灾害也解决不了民勤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要系统的考虑,全面的考虑,全局的考虑。如果就民勤来谈民勤的问题也只能是临时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勤的问题。因为民勤我通过几次了解,我感觉这个地方水土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水的资源是有限的。二是人口的增加,三是资源的缺乏。没有那么多的矿产资源。第四是交通也不便。所以应该系统地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我觉得应该是治理生态与发展经济要结合。既抓生态工程又抓产业的发展,消除人们很难致富的观念。

   三是治水与治沙结合,水的量是有限的。发展经济还有一个最优的问题。比方说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经济,哪个效益更高,就是投入与产出比哪个更高,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要过分的埋怨说水资源少了,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节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水是最根本的出路。从外流域调难度也很大。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调水。所谓绿洲,它必须要有林草植被,没有植被不叫绿洲,林草植被的消失就是沙化的过程。

   第四,生态的重建与自然修复结合,民勤的很多地方如不采取生态重建的办法,就难以形成绿洲的迅速恢复。

   第五,在植被配置上实行以灌木为主的灌草乔结合。在这个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草业,以草出发,以灌木出发,大力发展灌木,网格奠定以后,每亩地载38棵松树就能够实现沙丘的固定。我觉得这个模式是非常好的,它既能够把沙丘固定,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利用天然的降水,不至于蒸发。

   第六,国家的扶持与自力更生结合。

   第七,各种方式相结合。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也应该把当前的问题办好。

   杨雄年(农业部科技司副司长)

   要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好好地结合起来

   治沙需要依靠科技

   我讲两点感触。一个是通过大家介绍了荒漠化形势逼人,这个真的不治不行了。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民勤治沙的精神非常感人。他们讲了治沙的英雄,对我的感触可能用几句话说不清楚。别外一点启发就是刚才我听到了刘恕同志讲到了一些国际经验。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地借鉴,我讲的是几点建议。第一项就是规划,规划中我们讲到了工作中没有那么容易,或是经济上没有激活起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在今后工作规划当中,把我们的治理规划与我们的农业的发展规划和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好好地结合起来。这可能使我们的治理工作更加有效。第二点建议就是行动,就是要变说为做。刚才听大家讲了,大家对民勤的情况对沙漠的情况非常清楚,而且讲的非常明白,有道理。但是怎么做估计大家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思路。刚才县长介绍的时候,民勤是百强县,在这么一种生态环境下还是百强县。另外,我在资料上曾经也看了,也认真研究了《大地》杂志所刊登的文章。里面讲了我们每年还调出7.3万斤粮食。所以这种形势,我们都想明白了,但是做是怎么做,我想应该认真思考。第三个是科技,要依靠科技。民勤荒漠化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发展农业出口每年是12.5亿美元。每年可以贡献这么多。就是科技对荒漠化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再次呼吁我们的科学家要走出实验室,走到我们科学的现场去,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我就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把我们的现有科技成果用到实际情况当中去。我看到杂志上讲了,而且现在也有些办法了,这些办法效果非常好。这些办法为什么不敢用上去,可能有资金问题。有各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引起各个方面重视,能够把科技成果不要浪费掉,用于我们的治沙工作,用于我们的农业发展当中去。 

   安成信(原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荒漠化主要还是人和自然矛盾的体现

   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甘肃荒漠化的问题,多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感到这件事情,全社会的了解不够、关注不够、支持不够。光靠政府的力量而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这样艰巨的事业,那是很难到达预期目的的。我们发起成立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目的就是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宣传治理荒漠化的问题,让全社会都了解这件事情。要在这个基础上大家重视这件事、支持这件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跟政府一起,投入到荒漠化治理当中去。

   我想起八十年代,国务院领导同志曾经到山西、宁夏、甘肃地区去考察,回来马上开了一个会介绍情况。当时有的同志讲说小时候上学,学过一个词叫“赤地千里”,但是不理解,从山西地区回来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赤地千里”。树,树没了,灌木,灌木没了,草,草没了,草根都挖掉了,老百姓一天只做一顿饭,原因是没有烧的。地、县、乡干部每天的工作就是春天发救济粮,秋天发救济衣。乡里干部到县里去拉救济粮的时候顺便打了一壶水,就跟县干部吵架,县干部说你把水打走了我们喝什么。就严重到这个地步,当时给我印象很深。后来就采取了措施,当时国家经委,我记得是每年2个亿,一年一年的发给老百姓,告诉老百姓别再砍草根了,在那里招工招兵招出来一些人,反正采取了很多措施,所以我觉得这个土地荒漠化有自然界变化的原因,主要还是人和自然矛盾的体现。全国各地荒漠化的问题都是一个道理,首先我们指导思想要明确,要以人为本,治理荒漠化还是为了人,人能富起来,荒漠化就好办;第二要做一个统一综合的规划,这是政府部门的事;第三就是要有必要的投入,这个投入除政府之外,动员国内外社会力量,关注荒漠化问题的组织、个人、企业,大家来解决这个投入问题;第四就是这些传统的经验和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要用下去。

   陆武成(甘肃省副省长)

   力争在2015年前,率先把石羊河流域建成节水性的社会灌溉

   拯救民勤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生态问题是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而严峻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民勤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像一把楔子天然阻隔着两大沙漠的会合,是兰州乃至中原地区的天然生态平衡岛,战略位置尤为重要,自2001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先后十多次指示明确要求,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一个决心,而且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重大的问题。蕴含着党和国家对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表明了我国政府征服自然的决心,彰显出了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部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关爱。

   甘肃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地区,大片戈壁沙漠化地区占了全省国土面积的14.99%。石羊河属于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西北内陆人口最稠密,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民勤自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加剧气候变化,上游来水量变少,致使民勤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一年139天的风沙天气中,流沙年均以10—20米的速度迁移,荒漠化面积已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51%。近十年来,民间已有2.65万人举家外迁,这个曾经水草丰美的绿洲目前已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三大起源地之一。并处在消失的危险边缘,据预测,已现有的地下水量,民勤绿洲仅能维持20年左右时间。一位知名学者放言,民勤并非民勤人的民勤,也不是武威人的民勤,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勤。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总理对一个县生存发展的深切关怀,是对一个水系生态教训的深入总结,是对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生态现状的深入剖析,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特别对石羊河领域综合治理尤为关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精神,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陆浩多次深入石羊河领域即民勤专题调研,明确提出,要把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作为全省水利的一号工程,抓紧做好,并向中央写了专门调研报告。为切实搞好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还成立了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市县两级也成立了石羊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同时研究编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四个规范性的文件。

   今年是十一五的起步年,也是社会建设的三十年。面对新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总理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按照国家部委的要求,认真实施规划确立的各项措施,实施抢救型保护民勤绿洲和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阶段性目标。立足于水资源的节约,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高效作物,对现有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结构改造。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定额,提高用水效益。实行城镇全面节水,合理调整水价,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和产业。在全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力争在2015年前,率先把石羊河流域建成节水性的社会灌溉。优化其资源配置,着力开展水资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拯救民勤关爱大地,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谢治国(民勤县人民政府县长)

   全县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实并未改变

   民勤荒漠化治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原生态时期地民勤曾是水草丰美、可牧可渔的一片绿洲,自汉代以来,随着大气环境的长期变化、上下游人工湖影响的不断加大,上游来水锐减,干旱化程度加剧,大片耕地弃耕撂荒,绿洲荒漠化迅速蔓延。目前,应急工程顺利启动,上下游分水方案开始落实,防沙治沙和外流域水价补贴列入升级预算。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勤迈出了借天下之力有效防治荒漠化蔓延的重要一步。水资源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把水资源综合治理作为解决民勤荒漠化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来抓,共退出沿沙区耕地10.53万亩,衬砌渠道2108公里,关闭机井760眼,初步遏制了水资源消耗逐年加大的趋势。立足内节,着眼外调,加大外流域调水补给力度,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使绿洲旱情得以缓解。

   荒漠化蔓延加剧的势头在局部地区有所缓减。按照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思路,大力实施以风沙口治理为重点的“锁边工程”,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草场封育为重点的“水保工程”,以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为重点的“网络工程”,以适地适树和加快新品种引进培育为重点的“种苗工程”,新封育沙生植被15万亩,退耕还林24.03万亩,义务压沙12.58万亩,营造农田林网6.28万亩,严格落实县境内禁止放牧、禁止打井开荒、禁止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三禁”政策,加大生态管护力度,使全县生态治理成果得到较好的巩固,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稳步压缩农业人口、扩大非农业人口,压缩高耗水产业、扩大节水高效型产业,压缩种植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和草畜产业规模,由原料型农业向以产业化为导向、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全县二、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上升到79%,饲草面积扩大到21.3万亩,养羊总量达到140万只,棉花面积进入全国百强县,城镇化水平上升到22%。

   湖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在省上综合治理项目的有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8250万元,坚持不懈地走好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结构调整、移民收缩、劳动力转移五条路子,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尽管我们在荒漠化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县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实并未改变,当前,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很严峻。水资源危机加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石羊河入境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至1500万立方米,去年入库水量仅3700万立方米,仅占“十五”初的40%。按照这一递减速度推算,5年以后,石羊河下游可能完全断流。目前县境内可供水量为1.54亿立方米,供需缺口全部靠开采地下水填补,导致绿洲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水质不断恶化,县内大部分地下水位已超过植被生存的临界值。荒漠化进程加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已在青土湖北部汇合。最新甘肃卫星影像图显示,绿洲南缘两大沙漠相距最近处已不足10公里,一旦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后果不堪设想。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科济为先导,以石羊河流域民勤属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按照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争取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民调工程效益,积极呼吁更大规模的外流域调水,有效补充水源,促进植被恢复和保护;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尽快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地下水智能化控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以遏制荒漠化为重点,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和发展;以发展沙产业为主导,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围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扎实搞好劳务输转工作,努力减轻人口承载压力。大力弘扬民勤精神,科学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借助外力,激发内力,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民勤而不懈努力。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荒漠化治理的误区

   遏制土地荒漠化要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充分发挥自然界固有的自愈能力,解放自然力

   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荒漠化最新监测结果:目前土地荒漠化的速度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该发言人宣布,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实现自1949年以来首次缩小,这表明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结果乐观,因为,今年北京出现的严重的沙尘暴证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家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应启动了许多生态治理工程,为什么收效却不大呢?有必要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针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荒漠化,我们步美俄后尘,继续采用人工造林的办法,这个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目前规划中的“三北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两大工程,覆盖了我国85%的沙化土地,两大工程仅中央近期累计投入就近100亿元。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成功制止“三北”地区的土地退化。与此相反,“京津风沙源”形成于近20年来,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的事。20年前,草原上远没有出现今天大规模的生态退化。

   “三北”防护林为什么没有成功地阻挡土地荒漠化呢?其实这正是生态治理的误区所在。“三北”中的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这些地区是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的。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三北防护林的目标),其代价是巨大的。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干旱区的一些树木之所以长成半死不活的 “小老头树”,就是因为水分、温度和风速等原因注定了在干旱区覆盖15%的森林是个“童话”。我们承认大西北地区经过人的努力,长出了不少树木,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的水资源。其实,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住”土壤明显。我国的干旱区与地中海类型的荒漠不同,我们的干旱地区名为干旱,实际上是雨热同期的。夏天是不会发生土壤的流动的,荒漠化扩展发生在冬春季没有植被枯黄的季节;而如果有植被的覆盖,植物强大的根系就会把沙尘类物质“严严实实”地固定在“源头”上,还可以大大提高雨水、雪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干旱的影响,虫鼠也较少成灾。

服务热线:0591-87670751